战疫情,闭馆不闭网,文物上线:
--东汉时期(公元 25-220年)东江流域的陶瓷器研究与探索(带耳系陶罐篇)
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带耳、带提梁的陶罐制作。原始青瓷在其创烧之初,就开始生产印有凹弦纹,云雷纹等花纹的带系青瓷罐。汉代,青瓷罐因烧造技术成熟,加上质地坚固,又有迷人的青绿光泽,便取代陶罐,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首选物品。东汉时,青瓷罐的形制呈多样化,其中的青釉双系、四系罐为当时代表作。罐的肩部带系的模式,后来在两晋南北朝非常风行,并延续至唐宋。这显然与系在当时所起的能提能挂作用有关。同时,亦与双系、四系给人以平稳感及美的享受有关。
东汉瓷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瓷窑最典型的要数龙窑,瓷窑顺山坡而上,几十米长,窑内一次可装上百件坯胎,烧窑口在下面,上面窑尾有烟筒中间窑壁间隔有投柴孔,烧窑时火顺坡而上,像一条火龙,因此得名“龙窑”,龙窑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大创举。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窑长、容积大,可以增加装坯量,提高产量,窑前低后高,出烟孔在上方,抽力大,窑温上升快,延长了流动火焰在窑内停留的时间,提高了窑温两壁的投柴孔,可以续柴或控制窑内气氛,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瓷器生产。
原始青瓷发展到东汉时期,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型变得规整,有些如罐、壶等,成形之后又进行修坯,补水等工序,使得表面平整光滑,不见“棕眼”等毛病,东汉中期后,改刷釉法为浸釉法,器体大半施釉,只是近底处无釉,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有改进,很少见脱釉现象。许多迹象表明,原始青瓷将摆脱原始的状态,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本人根据本馆藏品研究,认为东汉时期东江流域带耳系釉陶罐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东江流域东汉时期带耳系的釉陶罐中,常见的有单系、双系、四系。除个别单耳系为纵向耳系外,其余大部分均为横向或水平向耳系(通常为水平向系与盖上的系,可穿绳,系紧盖子)。耳系样式制作基本统一,为微宽扁条形状延水平向半圆弧形凸起,使中间形成一孔,耳系连接罐身两头呈八字形敝开捏接抹平,双或四耳系均设置在罐腹部中线偏上的肩部。所有耳系均无纹饰。
2、东江流域东汉时期带耳系的釉陶罐的罐形多样。主要有深鼓腹、圆形腹、扁圆形腹、直壁腹等;溜肩短口平唇,特别是口沿类似“小盘口或子母口”之间的口沿为多见;即:小条形口沿外壁中间有一道粗凹弦纹类似子母口,而口沿内壁是延内颈部从下顺上向外撇捏抹平唇。也有短口平唇、三角唇或少数个别为宽折沿弧形外撇类似高壁边盘口形状的口沿(图37-1东汉褐釉四系盘口罐)。带耳系罐均配有盖,盖形有穹顶式、二层小平台式等,盖扭均以罐身耳系一样呈半圆桥形系扭,应与罐身耳系配套穿绳索系紧盖、身成为一体。
3、不论是釉陶还是陶罐,各种器型大部分均无纹饰,只是在溜肩与罐身腹部交接处偏上,设水平向双或四系处及腹部中部施一或两道弦纹,部分盖面也有一、两道弦纹,均为平底。
4、釉陶的釉色主要有半逶明的浅白色、淡青偏绿,淡青偏黄、偏褐色,纯褐色等,施釉也是整个器身三分之二以上部分有釉,而近底处腹部和底部无釉,少数器型略大的内壁和盖内有釉,通常小器型的大部分内壁无釉。
5、素胎陶质带耳系罐中,有深灰色、深红色、浅红、浅灰、米黄色等陶色胎体,其中有灰胎施红色陶衣做装饰或灰胎、黄胎施红色、黑色等色胎衣做装饰。(图26-1东汉双耳弦纹灰陶罐。图17-1东汉浅红胎双耳弦纹罐)。
总之这一时期的各式带耳系釉陶或陶罐均为实用器,总体器型个头不大,即大件器物少见。胎体厚薄均匀,胎质细腻,制作精细,造型规整。本人认为:各式带耳系釉陶或陶罐主要是用于经常移动,方便使用,均配有原盖。而无耳系不论大瓮、大罐或小罐等均为相对固定不动器物使用。
图1-1东汉青釉直壁纵向单耳系杯。口径13,高11,底12,重0.7公斤。此器类似现代的杯子,呈圆柱形,上口径略比底大一点,器身内外、连底部均有施青釉,釉层较薄,只是脱釉严重,但仍存部分清晰淡青釉。在外腹中线偏上一侧设一圆耳系,可以肯定的说是耳系,而不是执柄?因为该小圆耳系很小,无法当作执柄用,也不好用力和使用,该器应该还有一原配盖,此系应是以盖配合系绳之用的。
2-1东汉直身双耳弦纹带盖陶罐,此器溜肩,罐身直筒,溜肩与直筒身交接处偏下设水平向双耳系和两道弦纹,近底处也有两道弦纹,平底,盖为穹顶式,盖扭呈桥形系扭,应与罐身双耳系配套穿绳索系紧盖、身成为一体,此器罐和盖均为全品,保存完好。
图3-1东汉青釉弦纹双横向耳系直壁筒罐。口10,高14,腹13.5,耳距宽16,底13.5,重1.1公斤。此器与上器基本相同,只是盖面有窑贴,此器罐和盖均为全品,保存完好。
图4-1惠州市博物馆藏品。
图4-2河源市博物馆藏品。
图4-3紫金县黄塘镇锦口出土,河源市博物馆藏品。
图5-1东汉青釉带盖双耳盘口罐,此器造型很美,器身高矮适中,子母口,溜肩、鼓腹居中、顺收底,平底,肩和收底对称,整个器型重心居中,肩部两道弦纹和水平向双耳系,再配一反扣的碗形盖(或二层平台式),盖扭已经磕缺,整件器物虽说釉面有脱落,但是局部釉面清晰可见,胎质灰白。
图6-1汉代青釉双系子母口陶罐,口10厘米,腹13厘米,平底10厘米。
图7-1东汉弦纹双水平系高口沿撇口褐釉带盖陶罐,通高20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8.5厘米,平底14厘米,重1.7公斤。此器造型少见,釉面有少许脱釉外其余保存完好,均为东江流域特有器型之一,全品带盖难得。
图8-1汉代青釉弦纹双耳深鼓腹罐,口11厘米,腹17厘米,高17.5厘米,底13厘米,重1.6公斤。
图9-1东汉双耳青釉子母口罐,此器造型美观,罐腹重心偏下,虽有脱釉,可辩胎质较白细腻,修胎规整,器型完整,实属难得精品。
图10-1东汉双耳青釉子母口罐。泥质白胎青釉弦纹双耳水平向系,此器造型美观,虽有脱釉,但器型完整,实属难得精品。
图11-1博罗县博物馆藏品。
图12-1汉代青釉弦纹双耳微深鼓腹罐。
图13-1汉代青釉弦纹双耳深鼓腹罐,口径10厘米,腹径13.5厘米,高13厘米,底10厘米,重0.62公斤。泥质白胎陶,子母口沿,圆唇,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各饰一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深腹微鼓,平捏接底,表面印方格纹,基本完好。
图14-1东汉弦纹青釉双耳浅腹罐。高11.8厘米,口10厘米,腹部14厘米,平底11厘米,重量0.8公斤。泥质白胎釉陶,子母口沿,圆唇,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各饰一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腹微鼓,平捏接底,脱釉,基本完好。
图15-1东汉双耳弦纹青釉罐,泥质白胎釉陶,子母口,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各饰一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深腹微鼓,平捏接底,脱釉,基本完好。
图16-1东汉浅红胎双耳弦纹罐,泥质浅红色陶,子母口,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饰二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浅腹微鼓,平捏接底,素面,基本完好。
图17-1东汉浅红胎双耳弦纹罐,泥质浅红色陶,子母口,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饰二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浅腹微鼓,平捏接底,素面,基本完好。
图18-1东汉双耳弦纹青釉罐,高14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15厘米,平底12厘米,重量0.9公斤。泥质白胎釉陶,子母口,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各饰一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深腹微鼓,平捏接底,脱釉,基本完好。
图19-1东汉双耳弦纹褐釉罐。高13.5厘米,口9厘米,腹部14厘米,平底12厘米,重量0.9公斤。泥质白胎釉陶,子母口沿,圆唇,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各饰三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腹微鼓,平捏接底,脱釉,有伤残。
图20-1东汉双耳弦纹青釉罐。
图21-1东汉小矮直口沿双耳扁圆鼓腹陶罐。高10厘米,口8.5厘米,腹部14厘米,平底10.5厘米,重量0.6公斤。泥质灰陶,束颈短口,平唇,溜肩,肩部和腹中间饰二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浅腹扁圆鼓腹,平捏接底,素面,基本完好。
图22-1东汉弦纹双水平耳系褐釉罐,此器釉水保存较好,小撇口,肩部饰两道弦纹和两对称水平向耳系,鼓腹,平底,泥质白胎,胎薄无损。
图23-1汉代刻划水波纹横向双系罐。口8.5厘米,高11厘米,腹13厘米,平底10厘米,重0.75公斤。
图24-1东汉外灰内红胎双系罐。
图25-1东汉时红胎双耳子母口罐。
图26-1东汉双耳弦纹灰陶罐。高13厘米,口9厘米,腹部15厘米,平凹底11厘米,重量0.9公斤。泥质灰白胎陶,卷圆口沿,尖唇,束颈微长,溜肩,肩部和腹中间各饰一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深腹微鼓,重心下垂,平捏接底,此器是典型灰白胎体,外表施黑陶衣装饰品种之一,基本完好。
图27-1汉代白胎弦纹双系罐(脱光釉),高16厘米,口11厘米,腹部17厘米,底12厘米。泥质白胎釉陶,子母口,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各饰一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深腹微鼓,平捏接底,脱釉,基本完好。
图28-1汉代青釉弦纹双系罐(脱光釉)。
图29-1汉代青釉弦纹双系罐。
图30-1东汉双耳弦纹带釉罐。高17厘米,口12厘米,腹部17厘米,平底13厘米,重量1.35公斤。泥质白胎陶,子母口沿,圆唇,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各饰一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深腹微鼓,平捏接底,表面印方格纹,基本完好。
图31-1东汉双耳弦纹带釉罐。高15.6厘米,口径11厘米,腹部16厘米,平底12.1厘米,重量1.22公斤。泥质白胎釉陶,卷圆口沿,圆唇子母口,颈微束,溜肩,肩部和腹中间各饰一道弦纹,肩外侧饰对称横向耳系,深腹微鼓,平捏接底,脱釉,基本完好。
图32东汉双耳陶罐,惠州博物馆藏。
图33-1东汉褐釉四系盘口盖罐。此器造型少见,釉面除盖有少许脱釉外其余保存完好,全品带盖难得。
图34-1紫金县黄塘镇锦口出土,东汉,现藏河源市博物馆。
图35紫金县黄塘镇锦口出土,东汉,现藏河源市博物馆。
图36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藏品,东汉。
图37-1东汉褐釉四系盘口罐。东汉弦纹四水平系高口沿撇 口褐釉罐,此器造型少见,宽折沿弧撇大盘口,微深鼓腹,釉面保存完好,全品难得。
图38-1东汉浅白胎素面四系深腹大口罐,高21.5厘米,口18厘米,底19厘米,腹部23厘米。泥质白陶,微宽卷沿直颈口,尖唇,微溜肩,肩部四等分别设四只横向耳系,深腹微鼓,素面,平底,基本完好。
图39-1东汉弦纹四系深腹瓮。高21.4厘米,口14.5厘米,腹20厘米,平底17厘米,重量2.5公斤。泥质白陶,子母口,尖唇,微溜肩,肩部四等分设四只横向耳系,深腹微鼓,肩部划一道弦纹,素面,平底,基本完好。
图40紫金县黄塘镇锦口出土,东汉,现藏河源市博物馆。
图41-1西汉时期汉彩绘陶甑,尺寸:高26厘米,口径22.5厘米,腹径23厘米,重1.2公斤。泥质浅黄色陶,分上下两部分,底为飞碟状扁圆棱形鼓腹,顶有一圆孔,腹底为圜底设三只高撇足,上面部分,为一卷口沿,圆唇,直上腹壁,内弧小平底盆,盆底戳有许多小孔,上下两部分外表饰有红色彩绘纹,保存完好。
图42博罗县博物馆藏品。
(图片均来源本馆藏品)
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张旋
2020年7月24日
2022-02-07
2022-02-14
2022-01-27
2022-02-21
2022-04-19
2020-05-28
2020-06-03
2022-03-23
2020-05-28
2020-06-22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