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

HUI ZHOU SHI HUI YANG QU NAN BAO D​ONG JIANG LIU YU GU TAO CI BO WU GUAN

我国南方瓷器起源,东江为重要地区
来源: | 作者:nbbwgcom | 发布时间: 2020-06-03 | 409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东江三角洲区的博罗银岗遗址:位于博罗县龙溪镇银岗村西南,也是一处窑址,东江于其南面约2公里处自东向西流过。银岗古窑场遗址烧造时间从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是广东迄今发现的一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陶器制作工场。尤为难得的是可从地层关系及典型器物上,确认以夔纹(双F纹)陶为典型代表的一期文化早于以米字纹陶为典型代表的二期文化,为广东同类文化遗存的断代提供了标尺。具体而言,东江流域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自己的先进文化,“岭南地区是荒蛮之地”的观点不攻自破。

    




图片均为:梅花墩窑址出土双“F”纹:因为纹饰中有两端对称的,类似英文字母“F”的图案,曾被名为双“F”纹;或因其图案母体类似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夔龙后又有称为夔纹者。东江三角洲博罗的横岭山发掘中就出现了较多。
与银岗遗址比邻,同处东江三角洲的博罗圆洲梅花墩曾发现春秋时期龙窑一座,增城太平西瓜岭发现战国龙窑两座,两处遗址出土陶片与银岗遗址虽不尽相同,但仍有相当大的可比性,梅花墩窑出土的有釉陶片更达到原始瓷的标准。带有青釉的原始瓷在商代出现以后,至战国晚期,由于战乱,江浙一带生产曾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博罗银岗窑、梅花墩窑正是“横岭山古墓葬出土实物”这个时期的产物,就是铁证。
       据史载,公元前337年楚威王伐越,越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南逃,相继在福建、浙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立国,名为闽越、东越、欧越、骆越、南越、西越等,史家又称之为百越秦汉时期又得到复兴,并且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到了东汉晚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烧制技术日益进步。

2018年举办的“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展示了广东地区先秦时期的陶瓷类文化遗物。据广东省博物馆专家介绍,岭南早期窑址材料丰富,意义重大。若论“之最”,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窑群发现于普宁虎头埔;最早的先秦龙窑发现于博罗县梅花墩;夔纹陶、米字纹早晚关系最明确的地层显现于银岗古窑场遗址……梅花墩春秋时期龙窑是一处以夔纹陶作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窑址中制陶工具、动物模型和刻画符号的发现,在广东同期文化遗存中较为罕见。

图:梅花墩出土梅花鹿
图:梅花墩窑址出土鸡头。

图:梅花墩窑址出土动物




图:梅花墩窑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原本区分同一窑口内部不同集体的劳动,同一劳动集体在不同的窑口也可能使用相同的符号。

图:梅花墩窑址原始青瓷标本,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图:梅花墩窑址出土小陶釜

图:梅花墩窑址出土的蘑菇型陶垫,为器表拍印纹饰时,起到拍实陶胎的作用,器身较大的瓮罐类内壁常常留有垫窝,垫窝多带麻点,虽然器体较大,器壁却较薄,制胎时需内外同时受力,外拍内垫。但陶垫的垫面光滑,陶拍的拍面则刻有纹饰。
因此春秋战国时的东江三角洲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和相当大的范围内,均存在比较繁荣的陶业生产,理应成为我国瓷器起源阶段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图片资料均为本馆藏品)

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张旋

202063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