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流域古陶器探索与研究
史家称之为“百越”
“缚娄”为何称“国”?语出《吕氏春秋》:“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这是关于这个先秦古国的最早记载。
缚娄国,是春秋时期位于广东境内的一个小国家。相传为罗氏所建,公元前337年后消失。据史料记载:“缚娄古国”始于春秋时期,位于汉地的广东东江流域内,管辖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罗、东莞、深圳一带。而先秦时期,广东地区属南越。
又据史载,公元前337年楚威王伐越,越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南逃,相继在福建、浙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立国,名为闽越、东越、欧越、骆越、南越、西越等,史家又称之为“百越”。“缚娄”曾有“扶娄”、“傅罗”之称,虽字音字形有别,却都是今之博罗。
现在我们根据上述零碎史料信息来分析一下,“缚娄古国”始于春秋时期(春秋
公元前770-476)具体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公元前337年后消失?(战国
公元前475-221)即战国中期偏晚。公元前337年楚威王伐越,越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南逃。这里同时出现“二个公元前337年”,一个是消失?一个是南逃?这应该不是巧合?必然是有关联?又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带有青釉的原始瓷在商代出现以后,至战国晚期,由于战乱,江浙一带(战国时为越国)生产曾有一个短暂的停顿”,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短暂的停顿”正是公元前337年(战国中期偏晚)楚威王伐越,越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南逃、南移到我们东江“百越之一中的一支越国部族占领了缚娄古国地盘”。或者说“缚娄古国”的先民为了生存,远离战乱,逃离家园;“缚娄古国为什么消失”?是不是很清楚了?到这里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博罗梅花墩窑址停烧?”和“博罗横岭山古墓葬群下限?”所对应的时间也应该与公元前337年有关?因为横岭山墓葬出土陶瓷器物以梅花墩古窑址出土标本有着密切关系,均属于“缚娄古国”,它们两者存在和消失时间也以战国中期的公元前337年大致吻合。再从梅花墩标本和横岭山出土陶瓷器物造型、刻划符号、纹饰等分拆?以战国晚期或秦汉(西汉)时期均有较大变化和区别。前面本人写的《见证物》一、二、三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了横岭山墓葬陶器及原始瓷,梅花墩标本的刻划符号、纹饰及器型等,其共同特征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早期的立体造型的琢器的盛贮陶器,如釜、罐、瓮等,通常是宽大折沿敝口,尖唇
,束颈,腹部重心下垂,圜底或腹部下半部分为半圜形小平底。各种纹饰整齐不乱,在器腹延水平分段装饰一周,用弦纹分隔,就组合纹饰也不混乱,再就普遍每件器物均有刻划符号,尤其平面造型的圆器即端饮器,如陶豆、原始瓷豆等均在高圈足底部内侧刻划符号。而随着进入战国后期,器物腹部重心逐渐上移,腹部变深,口沿折沿变小,尖唇逐渐转为圆唇,圜形底也逐渐转为平底,特别是装饰纹饰也逐渐简化,也许是战乱生活水平下降?人们的审美要求降低,更多的是转为追求实用为主,刻划符号和精美的“F纹”也逐渐简化、消失?总之梅花墩陶瓷精美的工艺和风格已不复存在。
图1-1西周叶脉纹圜底灰陶釜。口12,高13·5,重0·45公斤。泥质灰陶,侈口、尖唇、斜肩,肩腹之间微鼓,深腹顺收内弧,圜底并饰有拍印条状叶脉纹,器型独特,保存完好。
图2-1原始瓷壶,西周 时期,盛水器。高18,口5,腹14,敝圈足7.5,重0.6公斤。此件瓷壶表面呈淡青绿色,釉色不十分均匀光洁,以凸起的直棱为饰。保存完整。
图3-1春秋时期印方格纹灰硬陶釜,口11,腹16,高12,重0.8公斤。硬陶,折沿敝口,束颈,腹部扁圆,圜形底并印有方格纹。外肩部有刻划符号。口沿有一小磕。
图4-1春秋时期“梅花墩窑址”旁边鱼塘出水小陶釜。
图5-1战国网格纹硬灰陶罐,高14.4,口14,腹18.5,平底13.5,重量1.55公斤。泥质灰陶,侈口,微宽折沿外撇,圆鼓腹,小平底,表面饰方格纹,口沿有小磕,外壁肩部有刻划符号,基本完好。
图6-1战国网格纹硬灰陶罐,高14,口15.3,腹18.5,平底11.3,重量1.2公斤。泥质灰陶,敝口,宽折沿外撇,圆鼓腹,小平底,表面饰方格纹,口沿有小磕,外壁肩部有刻划符号,腹部表面有磕点。
图7春秋陶纺轮12只,直径4,宽3.2,重0.002公斤。
从东江流域不同时期遗址出土的古陶瓷来看,东江流域有较长的古陶瓷历史,从新石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同类型的陶瓷,如陶器和原始瓷器。东江流域内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植被茂盛,流域附近泥料属沉积岩类型,故泥料的可塑性好,有利于陶瓷生产。因此东江地区具备古代陶瓷生产的诸多必备条件,特别是发现的几处陶瓷窑址,如博罗梅花墩窑址、博罗银岗窑址、相距博罗银岗窑址30公里的增城西瓜岭战国时期的龙窑遗址,出土了一批古陶瓷。东江地区这批窑址和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广东陶瓷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空白,极大丰富了我国陶瓷史的研究内容。
陶器的原材料丰富易得,其成型和烧制工艺远比金属器简单,所以在古人日常生活中,陶器大量地被使用,但易于损坏,所以被遗弃的数量甚多。
一、 陶器分类:
1、即原粗砂陶器和细砂陶器合并为夹砂陶器。
2、泥质陶器:泥质软陶和泥质硬陶合并为泥质陶器。
3、灰褐色陶器:灰褐色陶器和褐色陶器合并为灰褐色陶器。
4、灰色陶器:灰色陶器和灰白色陶器合并为灰色陶器。
5、橙红色陶器:橙红色陶器和橙黄色陶器合并为橙红色陶器。
二、陶器工艺研究
1、夹砂陶器:
陶器的基本原料是陶土。陶土就是黏土,属于塑性原料,
具有可塑性,夹砂陶器是陶胎中夹有大小不等砂粒的粗砂陶。在陶器发生的早期,由于远古先民对制陶原料性能和使用功能的要求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把陶土中的沙粒淘洗得比较干净,所烧制出来的陶器,用我们今天的标准衡量,它们便是夹砂陶器。实际上,其中的沙粒并非远古先民有意识地“夹”进去的。这种陶器可权称为有砂陶器。
另一种情况是:远古先民已经认识到在陶土中加入适当的沙粒,并不影响陶胎的成型和陶器的烧成,若把夹砂陶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炊煮器,反而能够提高它的受热性能,在炊煮时受热快,节省燃料和时间,在停止加热时散热快,不太容易破裂,这种陶器方可称为夹砂陶器。
2、泥质陶器:
就是淘洗的比较精细的陶土为原料的陶器,它们陶质中无粗或细的小沙粒,受热性能差,正常情况下不可用来当做炊煮器。远古先民在较早使用陶器时逐步认识和意识到夹砂陶器和泥质陶器在受热等性能上的差异,并根据它们的这种差异而设计了不同的器形和功用,例如:夹砂陶器在器类上太多是用来做炊煮的釜,泥质陶器在器类上是盘、豆、罐、杯、钵等盛贮容器。
3、陶器又可分“硬陶”、“釉陶”,“软陶”三类
(一)、灰色调的硬陶和釉陶,在1000C-1150C的还原气氛中烧成。肉眼判断的“硬陶”或“釉陶”呈灰或灰褐色,以铁和钛为显色剂的釉多呈酱黑或酱绿色,色调偏黑,色度偏暗。
(二)、红色调的软陶在900C--1000C的氧化气氛中烧成。以及肉眼所判断的“软陶”,呈橙红、橙黄、米黄或红衣颜色。
4、磨光陶器:这里专指不同于湿手抹平或涂刷陶衣的那部分,器表相当光滑晶亮的陶器;它们是用质地坚硬而光滑的工具(如河卵石,骨器)打磨过的陶器。这种陶器的器表密度高,甚至器表的矿物晶体(石英、云母等),可顺着磨光工具用力的方向重新排列,从而呈现光泽,更加美观。
三、陶器的器物成型:手制法 轮制法 轮修法
1、手制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的器身,泥片贴筑与泥条盘筑兼而有之。例如,有的平底器的底部是泥片捏接的,捏接后底部边缘斜下外展,外展较甚者成矮圈足。因此器物成型后必须也可能经受拍打,所以“器表拍印纹饰,起到拍实陶胎的作用,器身较大的瓮罐类内壁常常留有垫窝,垫窝多带麻点。虽然器体较大,器壁却较薄,制胎时需内外同时受力,外拍内垫”。一种是磨茹形的,一种作长方体并带穿孔小把;但陶垫的垫而光滑,陶拍的拍面则刻有纹饰。
2、轮制法:多施用于个体较小的器物或器物的附件。例如:陶豆盘部与圈足均分别轮制,捏接后将接合处修平。轮制法则针对于器物的修整,器物的“口沿、圈足,单独成形,与器身捏接后再轮修理。为使圈足牢固,圈足与器底接触面多划出不规则的细槽,在圈足根部内外有的还施篦点纹以加固”。
四、泥质陶器的修整方法有:
1、刮削。2、湿手抹平。3、器表的磨光。4、涂刷陶衣等。
1、刮削:是利用竹,木制成的片状刮板或贝壳进行的,目的是使胎壁各部位厚薄比较均匀。
2、湿手抹平:是用沾水的手将器表抹一遍,遮盖器表上的小凹坑,粗颗粒或刮削痕迹,使之显得平整。
五、陶器坯胎的装饰:
是指完成修整工艺之后为使陶器表面更美观的加工工序,由此所留下的纹饰,称之为装饰纹饰。
具体的纹饰有:施彩陶器,磨光陶器、戳印纹、凸点纹、贝划(印)纹,附加堆纹。戳印纹、镂孔和凹弦纹(并不多见)。
1、刻划纹:是用尖利的竹、木棍头刻划出的直线,折线和曲线,而且一般与彩色纹样组合。
2、戳印纹:是用竹、木片做成不同形状的戳子戳印而成的组合图案,较特殊的图案有鸟的侧面形象和简化的兽面形象。
3、凸点纹,很少见,它是利用有凹点纹(阴纹)的圆棍纵向滚压而成,不是拍印而成,这种纹饰也可理解为工艺纹饰。
4、贝划(印)纹是以海贝壳为工具划出的纹饰,相对刻划纹而言,一是所用工具,二是纹理都有所不同。
5、附加堆纹:是晚期新出现的,它是先在器表贴上细泥条,再在泥条上戳印出细密的齿状纹,其施纹工艺的细致程度不亚于戳印纹。
6、镂孔和凹弦纹并不多见,它们往往与其他纹饰相配搭,或写实,或整齐有序。
六、陶器的使用。
1、夹砂陶器是炊煮(烤)器。
2、泥质陶器中立体造型的琢器是盛贮器。
3、平面造型的圆器是端饮器。
4、某些留有精美的,或写意的,或特写化的纹饰的彩陶或刻划纹陶器,当与人们进行某种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较早阶段的生活用器只有炊煮的釜,贮藏的罐和盛装的豆。
1、陶罐:虽然罐的样式繁多,但大多为泥质或夹细砂者,可知它们是用于贮藏的。因此,从贮藏功能考察,所有的罐,首先可以分为圈足罐和凹底罐两大型。
然后再依据罐的口部大小,分为小口罐和大口罐。因为道理上:
(1)、口小,深腹的圈足罐,若贮藏小颗粒容易滚动的固态物体,既容易装进去也不难倒出来而又具有良好的密封防潮效果。
(2)、若较大快状的固态物体,存放在大口,浅腹的罐里较方便使用一些。
(3)、进而言之,东江流域先民,他们可以有几类食物是需要贮藏的:
(一)、是诸如晒干了的谷物和薯芋等淀粉类食物,这些食物往往要贮藏存一年,并且绝对不可受潮,因此应当利用口小,深腹的圈足罐来贮藏。
(二)、是偶然哪次狩猎或渔猎收获量很大,需要贮存诸如各种水生和陆生的动物干货,这类食物往往是较大块状,存放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可存放在大口,浅腹的圈足罐或凹底罐里。
(三)、是一些植物或动物的腌制品,这些可用大口,深腹的罐来腌制或贮藏。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文明和生产力不段的发展,先民们生活方式也将得到不段的改善,所以较晚时期样式繁多的陶罐的也将不段出现。
2、陶釜:一般作圆唇,卷(或折)缘、束颈,深(或圆鼓)腹,圆底,容积较大,无棱无角,便于炊煮使用,
按理,这种最为实用的器物,其样式应是比较简单的;但仅东江三角洲目前发现的就有钵形釜,束颈釜,直颈釜、粗砂宽沿釜,细砂宽沿釜,粗砂窄沿釜、灰形釜等七大类型。
3、鼎:可知用釜炊煮时难地加盖,由鼎内凹的沿面推测,炊煮时或有加盖,这就与釜“互补”了。鼎便于搬动,这应是人们家居生活方式或有变化所致。
4、陶尊:这是较早阶段没有见到的器物,较晚时期则比较流行,从东江三角洲遗址出土实物残件数量极少,这些陶尊的造型颇有中原夏商大口尊的风格,而那些领口高调,重心靠下者,给人予沉稳而富有强力的感觉,但以功能视之,这种陶器用于盛放酒水。
5、盛器圈足盘豆类
此类器物在陶器早期就比较流行,其器型也相对较多,包括碗形豆,钵形豆、盒形豆、折沿豆、盏形豆和大敞口高把豆、圈足盘、簋形器等样式。
图8-1战国印水波纹及叶脉纹硬陶罐。宽18,腹26,高23.5,底17,重3.1公斤。泥质灰陶,折沿敝口,短束颈,圆鼓腹,小平底,表面饰水波纹和叶脉纹,保存完整。
图9-1战国时期米字形纹硬陶罐。高8,口6.8,底6.7,腹10.5泥质橙黄色陶,侈口,窄口沿,小唇,圆鼓腹,接捏平底,表面拍印斜线大方格内一米字形纹,完好。
图10-1战国时期黑陶釜,口11,高14.5,腹16.3.陶釜:一般作圆唇,卷(或折)缘、束颈,深(或圆鼓)腹,圆底,容积较大,无棱无角,便于炊煮使用。
图11-1战国浅黄泥质陶印席纹折沿撇口罐,高17.5,口11.5,底11.5,腹部16。高颈,微喇叭形敝口,尖圆唇,深鼓腹,平底,腹部饰拍印席纹。基本完好。
图12-1战国原始青瓷折沿撇口罐,高14.5,口11.5,底11.5,腹部14。短颈,微喇叭形敝口,尖圆唇,深鼓腹,平底,肩部、上腹部施有青釉。口沿有小磕,底部有一裂纹,基本完好。
图13-1战国红陶印菱格凸纹罐。宽19,腹27,高23,底21,重4公斤。圆唇,浅折沿外敝,短颈,深圆鼓腹,外壁除近底四分之一处无印纹外,其余部分均印有菱格凸纹,腹中偏上有一道粗弦纹,平底,浅红胎,器型饱满,纹饰精美,除口沿处有一小磕外,其余完整。
图14-1战国灰白陶印叶脉纹罐。口17,腹27,高25,底18,重3.3公斤。泥质白色硬胎,小圆唇微外敝,短直颈,深圆鼓腹,外壁除近底四分之一处无印纹外,其余部分均印有细长叶脉纹,平底,器型饱满,纹饰精美,保存完好。
图15-1,战国印菱格网纹陶罐。口14.5,腹19.5,高17.5,底15,重1.9公斤。圆唇,浅折沿外敝,短颈,深圆鼓腹,外壁除近底四分之一处无印纹外,其余部分均印有菱格网纹,平底,浅灰胎,器型饱满,除口沿处有一小磕外,其余完整。
图16-1战国高足陶托座,高18直径19公分。中间有孔,器型特别,也像鼓。实物挺大,比普通的豆都大,圈足边有两处毛细裂。
图17-1战国印方格纹撇口硬陶罐(口沿小缺),高18.5,口12,底11,腹部17。泥质浅红色硬陶,高颈,微喇叭形敝口,尖圆唇,深鼓腹,平底,腹部饰拍印方格纹。基本完好。
图18-1战国印方格纹撇口黑陶罐,高15.5,口11.5,底10.5,腹部14.5。黑灰硬陶,宽折沿敝口,尖圆唇,折肩,深鼓腹,平底,腹部饰拍印方格纹,基本完好。
图19-1战国印叶脉纹高颈撇口深腹硬陶罐,高30.5,口15.5,腹部25.5,底17。泥质浅红色硬陶,高颈,微喇叭形敝口,尖圆唇,深鼓腹,平底,上腹至肩饰叶脉纹,下腹部饰方格纹。基本完好。
图20-1战国印方格纹撇口硬陶罐,高17.5,口11.5,底11.5,腹部16。泥质浅红色硬陶,高颈,微喇叭形敝口,尖圆唇,深鼓腹,平底,腹部饰拍印方格纹。基本完好。
图21-1战国印方格纹硬陶罐,口11.5,腹14,高14,底11,重1公斤。泥质硬陶,折沿敝口,鼓腹,腹部印粗方格纹,平底,基本完好。
图22-1战国印方格纹深腹陶罐,高38CM,口16.2CM,腹部29CM,底19.5CM,重4.45公斤。全品。泥质淡红偏黄色陶,胎质硬,侈口,浅沿,短颈,圆肩,深腹,腹下部逐渐内收,平底,器表饰拍印方格纹。
图23-1战国印方格纹深腹陶罐,高37.5CM,口19CM,腹部31CM,底19CM,重5.1公斤。全品。泥质灰陶,胎质硬,侈口,浅沿,短颈,圆肩,深腹,腹下部逐渐内收,平底,器表饰拍印方格纹。
图24-1战国陶甑,上半部分高12,敝口13,腹13·5,平底多孔8·3,重0·35公斤,下半部分高13,口6,腹19,足高4,重1·1公斤。(下半部分是后配)此器有叫陶蒸的,上半部分为侈口,平展外敝口沿,平唇,深腹微鼓,小平底,底部刻印有许多小孔,表面划有条状纹,下部为飞碟状,上下反扣一碗似的,上顶一圆孔,下部为圜底并设三个高外撇足,素面,完整。
图25-1战国印方格纹带盖陶罐。
(实物及图片均由本博物馆提供)
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张旋
2020年6月24日
2022-02-07
2022-02-14
2022-01-27
2022-02-21
2022-04-19
2020-05-28
2020-06-03
2022-03-23
2020-05-28
2020-06-22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