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证源”系列宣传之十
五老观太极是传统瓷器经典画片,融合神话意象与哲学象征,呈现祥瑞与智慧的双重寓意。画面常绘五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围聚观赏太极图,衣纹飘逸,神态专注,背景辅以松石云霞,营造超然之境。
“五老”源自星宿崇拜,代表五行之精与长寿祥瑞,亦暗合儒家尊贤崇德的思想。太极阴阳环转,则彰显道家宇宙观,象征万物共生、和谐平衡的永恒法则。老者凝视图式的姿态,既隐喻对天地至理的探寻也寄托了福寿安康的人生愿景。
此纹样盛行于明清瓷器,青花、粉彩皆有佳作。笔法上注重人物神态刻画与虚实构图,釉色清润间透出古朴雅趣。它不仅是一件装饰图案,更是集信仰、哲学、审美于一体的文化符号,使人在方寸瓷面上窥见古人天人会一的精神追求。
中国上古神话,大多都能找到天文学。就是神话背后都有一个史影,它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东西;它只是用这个神话来解释了那个客观事实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通过对上古文化的研究,已经改变了过去认为上古文明就是一统的这样的一种认识,后来通过这个文字,还有考古学的研究,提出一个所谓的“夷夏东西”。就是说中国的上古文明,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呈现为“夷夏东西”的格局。夷夏两域以太行山为界,太行山以东为“夷文化”地区,而太行山以西则为“夏文化”地区。
今天通过考古学研究,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东夷文化区,他们对于天文历算的重视,以及他们的发展程度,其实要高于太行山以西这个华夏民族的。
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有“夷夏东西”的,那从出土的证据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有没有相关的证据呢?
有,现在这个证据其实已经越来越多了。
首先,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就是通过考古遗存,发现出来的文字,过去我们一直有一个观念,就是“汉字一统”。但是我们今天后来在山东发现出来的古代的文字,龙山时代的,跟汉字没有关系。
是什么文字呢?
是今天的分布在川滇黔桂,这个彝族的古文字,我们用彝族的古文字,把它给读出来了,而且一字不差。特别震惊。
我们把这个放眼去看,其他的考古材料,你就会发现它和太行山以西的夏,形成了一个特别鲜明的区别。
比如说我们之前讲过“洛书”,那个八角图形,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所出土的这个距今5300年的,夹在玉龟中间的这个图形,玉版的正中央标了一个指向四方的八角图形,那个八角图形只在太行山以东这个文化区里边发现。太行山以西一件都没有。
早至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晚我们到距今四千年的古代文化里边还保留着,夏统一以后,当然就互相影响了,夏以前在这个太行山以西一件都没有。就这种指向四方的特殊八角形。而今天在哪里有呢?
西南的少数民族,彝族、苗族、僳僳族,他们的民族里边大量存在。
前面我们说文字,文字现在就呈现出两种你在文献里边就可以看到,有这样的记载,古人创造文字的人,那位先圣有几位?过去只知道仓颉造字。实际上还有一位叫什么?叫“沮涌”。
我们在战国的《世本》,就看到这个记载:“沮涌,仓颉作书”----先秦文献《世本》。
两位,沮涌,过去我们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曾经考证过这个“沮涌”。他说就是“祝融”。
祝融后来不是在古史里边,是南方的火神吗?
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祝融的这个融族在山东发现,这却不是偶然的。
这个融氏铜器现在在山东发现了,就是东方的这个夷的系统的东西。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考古的,包括民俗学的、民族学的,这样一些材料可以证明,上古文明实际呈现出来的是“夷夏东西”。等到夏启建立了夏王朝以后,才逐渐地把东西融合起来了,逐渐就形成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这样的一个结构。
所以说,中国文化,从一开始的这种多元的发展,然后始终是向着大一统,始终是有一种历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
一直以来,在中原的士大夫这个群体之间,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认识,叫:“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
人们要想研究河洛遗学,蜀汉还留了很多原始的东西。我们今天大家看到这两幅图,实际是出自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那朱熹的这个《周易本义》里边,选择了这个图呢?从文献记载来看,是他的一个学生叫蔡元定从四川访来的。
他当时访来的这个图,其实一共有三幅图。但是蔡元定呢?自己可能留了一幅图,没有给朱熹老师。
另一幅图是什么?
就是我们所说的“河图”。
这幅图一直在蔡氏的家族里边藏着,秘不示人。它的名字叫“天地自然河图”。
那么,这张图我们知道,是蔡元定从四川访得来的,那好,我们也重走一下蔡元定的路,在四川的古彝文的文献里去寻找一下,结果我们就在古彝文的文献里边看到了大量的和它类似的图形。古彝文的原称叫什么呢?“宇宙”。所以我们知道它是一幅天文图。
这幅图它所描写的内容是天象。它在一个黑色的底盘上,用一个白色的颜料画出的是什么呢?画出的是一条“龙”。而这条“龙”并不是像我们今天人所接受的那种阴阳鱼,非常好的比例对应关系,没有,它没有这样的对应关系,它只是画出 一条“龙”。
如果说这些“龙”,我们看着它还很抽象的话,那么在古彝文的这个宇宙图,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太极图里边还有非常形象的“龙”。而且我们梳理这些图,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早这个图只有一条“龙”。也就是白色的,在黑的那个地方是没有眼睛的,只有白色的这个“龙”上面点了一个眼睛,所以我们知道,它只是画了一条“龙”,这个图形表现得也很清楚,只有一条“龙”。
但是随着这个图形的发展,会发现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边,如果有一部分表现了一个形象,那么映衬的另外一个部分好像也显示出了同样的形象。于是人们有一个对称的“龙”的出现,但是这样的一个对称的“龙”的出现,实际已经是变了,这已经是一个错误的图像了。而这个错误的图像,今天发展到,我们今天人所接受的太极图,严格地按着比例关系,形成两个阴阳鱼,那这样的一个内涵更是离题万里了。所以我们知道,在古彝文的这个宇宙图,它所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龙”。
我们要想知道河图的本质,就必须明白“龙”到底是什么?
它的原形不在地上,在天上。所以“龙”的原形就是天上的星象。我们今天所发现的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龙”,全部都是星象。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河南濮阳西水波距今6500年前的龙。它的内涵是天象,是天上的星象,是哪些星象组成了“龙”的形象呢?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人观星,它的体系是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分成四个宫,东、西、南、北四个宫。东宫有七个星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其中有六个星宿“角亢氐房心尾”,它们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图像。这个图像古人就把它叫作“龙”。
这六个星宿在中国古人观象授时这样一个天文的体系中,政治体系中,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也成为古人观象授时最重要的星象,古代的统治者观象授时主要看什么呢?就看龙星。久而久之,龙星就和统治者形成了一种对应的关系。所以说这样的一个原型,星象的原型,就成为了河图的最主要的内涵。
所以河图在讲什么?
河图它的内涵就是一幅以“龙”为主的天象图。就是一幅“龙图”。河图在传说中我们说过,人们认为是龙马在黄河中负图而出。
那这样子的话,这个“河图”的名称就和黄河没有关系了。那这个“河”是什么呢?就应该是天上的银河。
刚才我们说的“龙”的原型是天上的星象。也就是它由角亢氐房心尾六个星宿组成这么一个巨大的天象。
角就是“龙”的角,尾就是“龙”的尾。
那么这个“龙”和银河是个什么关系呢?
我们去夜观天象,就非常容易地看到,龙尾下边就是银河,所以如果龙星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易经》上把这个天象叫作“或跃在渊”,那么人们就看到了它是从哪里跃出来的呢?“尾”下边,尾宿的下边就是银河。它就像从河里跃出的一样,所以这个固有的天象,就让人们形成了一个观念,好像那个“龙”是从河里边跃出来的,于是乎把这个描写龙星为主体的,这样一个图形,人们把它命名叫“河图”。
哪什么又叫“洛书”呢?
洛书的名称就叫“龟书”。这在新石器的考古,已经证明这一点了,那另外它为什么又叫“洛书”呢?我们也需要把这个名要正一下。
“洛”是什么?“洛”当然是洛水,毫无疑问,洛水在哪里呢?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中,洛水居于天地之中。而“居中而治”。求“天地之中”。这可是中国传统政治观的核心思想。我们今天的国号,为什么称为“中华”“中国”,都来源于人们对“天地之中”的认识。而“天地之中”,是通过人们对地理的规划求得的,所以人们规划地理,就必须要从“四方五位”,发展到“八方九宫”。人们不管认识多少个方位,从政治意义上来说,人们求得的就是那个“中央”。
所以在一幅表现空间的一个地理图上边,哪个位置最重要,当然就是中央。而天地之中,在后来至少在夏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天地之中,就定在了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地区,于是乎这个表现地理的图就称为“洛书”。
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些分析,我们就把至少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不太明了的,有些神秘的“河图”“洛书”澄清了。实际它一点都不神秘。它讲的就是古人观天授时,规划方位的这样的一些知识。人们通过星象的观测,订立时间,人们通过立表测影,来决定空间,所以这些空间问题,时间问题,是人们最早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我们的先人通过对大自然,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分析得来的。这些知识是通过格物的形式,积累下来的。所以古人说“格物致知”。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非常优秀的知识体系。这在今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格物致知”。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它的价值以及它的意义,这才是我们重新,重拾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
5300年前的安徽含山凌家滩已经雕刻出了指向四方的八角形。通过一个个神秘的图案,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上古的文明,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这些文明的密码,恰恰就隐藏在这些神秘的图案之中。等着我们去发现。
未完待续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敬请关注:
编审: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理事长:吴惠娇
编辑: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张旋
2025年9月16日
2022-02-07
2022-02-14
2022-01-27
2022-02-21
2020-05-28
2022-04-19
2020-06-03
2022-03-23
2020-05-28
2020-06-22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