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规划空间,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立表测影,也就是一个天文仪器,垂直地立在水平的地面上,通过这样的一个方法来判定空间。那么最早人们判定的空间有几个方位呢?---有五个,也就是“东西南北中”。
这个工作怎么做?
首先,人们要将地面修整得水平,然后把表垂直的立在水平的地面上,并以表作为圆心,以一定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人们就观测,在日出的时候,人们就观测,表和外边圆周的那个交点,在同一天日落的时候,人们再观测表和圆周的另一个交点。然后把这两个交点用一条绳子连起来,这个方位就是正东、正西的方位。人们又取这两个点的中点和表垂直的方位,人们也用一条绳子把它连起来,这个方位就是正南、正北的方位。所以人们就通过立表测影,完成了对空间的测量。所以就获得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这就是“五方”的观念。
“五方”的观念就是这样起源的。
这两个直线相互交午的类似于我们今天“十”字形的这样的一个图案,古人把它命名就叫“二绳”。因为它是用两根绳子量出来的东西和南北。
我们今天就在周代的青铜器上,看到了有非常形象的“二绳”。考古学家把它叫作“绳索纹”。实际它表现的就是五方空间的图形。
并且在“二绳”的顶端,以及它中央的位置,都分别装饰了五个太阳的图像。
这是人们认识的最朴素的空间观念。但是现在的问题来了?我们获得的“二绳”的图像,表现的是“五方”。那么,这个“方”的概念是具有面积意义的思想呢?还是只是一条直线的延伸?因为“二绳”它只是一条直线,古人非常朴素,他们认为“方”它的本义,就是一条直线的延伸,这个“方”的观念是有局限的,它对于我们人们的日常生活,是非常不便的,因此就有一个需要什么呢?人们必须要把“方”的这个概念把它扩大,使它具有面积的意义。纺织这个工作启发了古人。因为我们知道纺织都是由一根线一根线的积累,最终使得一根线变成了面,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中国的一个新的方位的空间,就是我们汉字的那个“亚”字的图形。
商代的青铜器的底部,就装饰了这样的图形,中间的这个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十”字,实际就是那个“二绳”的图像。
“二绳”不断地积累,使这个平面扩大,最后一定是在四个角上形成四个曲尺样的一个图案。也就是“四钩”。人们把这个“四钩”的轮廓写下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亚”字的形状。
这个“亚”字,汉字的“亚”字,也就取形于这样的一个特有的地理空间,并且古人用它来表现大地的形状。
我们都知道,古人曾经认为“天圆地方”,这是很早就已经形成的一种宇宙观,“天圆”是来源于古人的切身感受,但是你在感觉到天是圆的同时,你会感觉到地是方的吗?不会。所以“地方”的观念不是感觉出来的,那是古人通过立表测影,测出来的。
最早测的获得的空间就是“二绳”。表现的是东西南北中,然后人们要把“二绳”扩大,使它具有面积的意义。这个空间古人把它叫作“五位”。
今天我们说“方”和“位”不分了,但是古人“方”和“位”的概念是不同的,最后五位空间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个“亚”字。“亚”字形就成为当时人们所认为大地的形状。人们会永远停留在只有五位空间的认识吗?不会。
那么,如果要使五位空间有所发展,人们就必须认识到另外四个方位。也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位,人们又给予了新的名称,叫作“四维”。
在五位的空间上添加了四维,现在的空间有几个了?变成了九个了,这九个方位在中国有一个传统的名称,就叫作“九宫”。
这是中国古人的空间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那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的“河图”“洛书”,实际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空间思想的发展。
刚才我们说了,数十的那个,其实你去数它只有五位空间,而数九的那个呢?它表示的空间呢?是有九个,也就是“九宫”。
今天我们有文字,我们用东西南北中,就可以把这些空间表述清楚了。但是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呢?这些空间怎么去表现呢?
古人想到了一个方法,用数字去表现它。那如果我们回归到一个最原始的,最朴素的数术的层面,其实只有两个理论,这两个理论非常朴素。
第一个理论,就是所谓的“生成数”。古人认为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他们把它叫作“生数”。也就是基本数。而六七八九十这一个数,古人认为是“成数”。体现的思想非常简单,就是原始的进位制。人们伸出一只手来,获得的数字是几?五。那么这一只手的五,也就成为最原始的进制单位,简单地说成数六怎么形成的?那就是生数一加上进制五,就形成了六,成数七呢?是生数二加上进制五,形成了成数七,八九十类推即可。
这是在十进制之前,人们形成的更原始的一种进制单位。那这个思想就形成了,所谓“生成数”的体系。
那除了这个数字理论之外,中国古人还思辨出了一种更进步的数字理论,是什么呢?就是“阴阳数”。
阴阳的思想,我们今天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古人至少在距今8000年,就已经完成了它的思辨。是如何去表述阴阳?它最理想的形式还是数字。后来,人们就用奇数来表示阳,用偶数表示阴,就形成了易学的理论。
从易学的思想里边,它求的还是变,奇数通过一的添加或减少,它可以变成偶数。
偶数呢?也是通过一的变化,可以变成奇数。所以数字的变化,奇偶的变化,也可以用它来描述阴阳的变化,这是古人的非常进步的一种理解。
这两种理论完成之后,于是人们就分别用更朴素的“生成数”的理论,让它去标注那个“四方五位”的空间,而用相对进步的“阴阳数”的理论去标注“九宫”的空间。
我们来解读一下“河图”“洛书”。解读后,大家会豁然开朗。
所谓的“河图”:
它从外向里实际有四层数字。
看从外往里的第二层,那个白点,下边是北,这个白点表示的数字就是一。一个白点。
然后再看它相对的那个面,上边表示南方的是二。
再看左边是三,右边是四。中间是五。这是什么理论呢?也就是一二三四五。分别标注的是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而一二三四五又是我们所说的“生数”。
再看最外边的,下边还是北,是六。相对的七,左边八,右边九,中央十。也就是一和六配在一起,二和七配在一起,三和八配在一起,九和四配,五和十配。表现的还是东西南北中。但是这个六七八九十不是“生数”了,是“成数”了。
古人就用了“生成数”的理论来标注了这个图形。但是后人把它叫作“河图”。
我们再看所谓的“洛书”。
最下边是一,上面是九,左边是三,右边是七,中央是五。
这都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数字呀,都是奇数,也就是所谓的阳数。这五个阳数,标注的就是最原始的“五方”。东西南北中。
而在“四维”的位置,二四六八都是偶数,人们标注的是“四维”,这是阴数。
那这一套数字体系,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什么呢?就是“阴阳数”的体系。人们用“阴阳数”的体系标注的是“九宫”的空间。这就是“河图”“洛书”的本质。
1987年6月,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两件神秘的器物。玉龟和玉版。年代距今5600年到5300年,出土时这片精美的玉版,夹在玉龟壳中间,应为一套组合。玉龟和玉版上均有打孔,玉版上刻画了一组神秘图案。
这组神秘图案与“河图”“洛书”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安徽含山凌家滩抽出土的距今5300年的夹在玉龟中间的这个图形,和这两幅图(河图、洛书)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玉版的正中央,雕了一个指向四方的八角图形。所谓指向四方,也就是这八个角是指向了东西南北。它并没有涉及到“四维”的问题,但它确实是八个角。
这个图形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有没有可能,古人就用一个图形,就表现了“五位”和“九宫”。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我们说了,最早人们所定的空间叫“二绳”。“二绳”就是两条相互交午的直线。然后人们必须要把“二绳”平面化,也就是使它具有面积的意义了,这就形成了“亚”形。
现在我们用两个“亚”形,分别配数。
一个“亚”形里边配上生数,下边是北,我们配一。上边是南配二,左边是东,配三,右边是西配四,中间配五。
另外一个“亚”形图,我们分别配成数。还是在北方配六,上七,左八,右九,中央十。用这个“成数”的两个五位图来表示五位空间,于是就可以把这两个五位图把它叠合起来。叠合到一起,我们再看到了就是刚才前面讲述的那个所谓的“河图”。一和六在最下边。二和七在最上边。三和八在左边。四和九在右边。五和十在中央。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生成数”所配的五位图。
我们效仿这个方法,来配“阴阳数”。我们先用阳数来配“五方”。
所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上边我们配九,下边配一,左边配三,右边配七,中央配五。这是在一个五位空间里边。我们再在另一个五位空间五位图里边配偶数。阴阳数又叫“天地数”。一和二表示天和地。它们能配在一个方位吗?不能。所以一是配在下边配在北的。那如果配二的话,二就得配在相反的方向,二四六八十。
然后,我们把这两个五位图,还能叠合吗?因为它表现的是“九宫”。所以我们不能够重叠。
我们必须把它交午。就是第三个图。把它交午以后,形成的实际就是“九宫图”。
看到这些数字,这些数字就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总御得失”。
我们配出来的这个图,实际上就是“九宫图”,也就是“洛书”上边能够数出来的数字。这是古人配数的原理。
那么好,我们配出来了第三个图。也就是两个五位图交午,中央的那个表示“五方”的那个阳数的五位图,实际上就是最基本的五位图,而另外的是表示“四维”的。
现在我们把这两幅叠交的图,相重合的部分把它勾勒出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新的图形出现了。这个新的图形,就是我们在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那个玉版正中心所看到的那个“八角纹”。
那我们知道了,这个图形实际上,它表现的是什么问题啊,它表现的就是古人的空间思想,这一张图上,既表现了“四方五位”,同时也表现了“八方九宫”。
那么,我们今天就通过这样的一套符号体系去追溯它,就发现7300年前,我们在安徽蚌埠双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边刻着这样的图形。
在距今7000年,我们看到的湖北秭归柳林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也刻着这样的图形。甚至比这个“五方”更丰富,它不仅指向了东、西、南、北、中,甚至在四维还标示出来指向四个角的那“四方”。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人们不仅完成了“五方”的规划,而且完成了九个空间。也就是“九宫”的规划。这些思想在7000年前这样的一个年代,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了。
我们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看到那个彩陶盆的边缘上边,也是这种“九宫”的布设,所以这些材料现在非常地丰富。
也就是古人通过“表”,来测空间,测时间,这套思想已经在距今七千年以前,就被古人完成了。
我们刚才看到的朱熹《周易本义》的那个“河图”“洛书”。是两个图来表现这两个空间概念。
但是在这个“八角纹”上边,人们是用一个图形,同时表现了“四方五位”和“八方九宫”。所以这个发明,我们说是非常伟大的,古人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完成了“四方五位”和“八方九宫”这两个图的综合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在南宋朱熹《周易本义》的“河图”“洛书”,这两个图形出来之前,比它早4500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龟和玉版上的神秘图案,已经用一张图就代表了这两个图形的内涵。综合的表现形式。
未完待续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敬请关注:
编审: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理事长:吴惠娇
编辑: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张旋
2025年8月26日
2022-02-07
2022-02-14
2022-01-27
2022-02-21
2020-05-28
2022-04-19
2020-06-03
2022-03-23
2020-05-28
2020-06-22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