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

HUI ZHOU SHI HUI YANG QU NAN BAO D​ONG JIANG LIU YU GU TAO CI BO WU GUAN

距今7800年前人类定居点之一:大地湾遗址
来源: | 作者:nbbwgcom | 发布时间: 2025-06-30 | 25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我们希冀民族未来,大步向前的同时,不妨回头看看,追思一下我们的原点,究竟在哪里?

 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但如果要探索它的源起,就必须重返中国西北,一方名为天水的土地,这座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千年古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堪称当代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而发生在这片大地上的故事,记录着华夏先民的艰苦创业,铸造了人类文明的不朽传奇。




 伏羲:是中国古籍记载中最古老的王,传说中的伏羲,创造了先天八卦,改进了渔猎方法,变革了婚姻制度,发明了符号、乐器,在洪荒初开的年代,伏羲的功绩就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



  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在当代看来,古老的神话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久远记忆。当我们试图拨开迷雾,却不知道这位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王伏羲,究竟是被古人崇拜的神明,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帝王,是一个氏族部落的统称?还是远古祖先崇拜的象征?关于伏羲的一切,至今尚没有定论。

 但是,上个世纪70年代,在传说中伏羲的出生地,当地人不经意之间,发现的史前痕迹。却打破了历史与神话之间的壁垒,提供给了我们追寻伏羲神话背后真相的宝贵线索。

 甘肃省秦安县,位于天水市区之北,地处渭河上游的陇中黄土高原,这里曾经是大唐皇族陇西李氏家族的发源地,而且秦安的历史还要早于中国境内的任何一座城市。




 在古代,包括秦安在内的天水地区,属于成纪。而成纪这个地名的由来,便与伏羲,中华的人文始祖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古籍记载,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曾在山中嬉戏,她踩中了一枚巨人的脚印,顿时红光罩身,感应受孕,在怀胎十二年之后,生下了伏羲。“太皞庖牺氏,风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史记.补三皇本纪》”。

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华胥氏怀孕十二年,正好成一纪。所以后人便将伏羲出生的地方称为成纪。

 而在二十世纪70年代,伏羲传说出现的数千年以后,在古代成纪故地,秦安县邵店村,一个名叫大地湾的地方,当地人一次意外的挖掘,引起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考古大发现。

 经过了系统性的发掘,专家推断,早在7800多年前,就已经有先民生活居住在大地湾。是一座史前人类的渔猎聚落遗址,然而,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关于大地湾的真相,却远远超乎了人们的预期。

 大地湾,正临滔滔的大河,背依郁郁葱葱的群山,在气候更加湿润的史前,对于当时的人类而言,他们既可以在水边捕鱼,又能进山采集,狩猎,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的定居地点。

 在遗址考古出土大量的骨鱼钩,石矛头等原始的生产工具,纷纷佐证着这一观点。



 同时出土一种陶质小物件,却曾让在场的工作人员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表面光滑的圆柱形实体数量众多,大小相近,而在这些物件的两端,则各有一个凹槽,一般是出于栓系绳索的需要,难道当时的人们会用绳子?将这些小型的陶器串联在一起吗?


 在大地湾出土的诸多工具中,还发现了一些尖锐的大骨锥,在远古时期,骨锥一般扮演着针的角色,而相比细细的棉线,这些大型的骨锥,应该更适合处理更加粗重的线,而更有力的证据则来自遗址中发掘到的陶纺轮。



 如果人们将木杆插入纺轮中心的圆孔,再用力使其转动,那么乱麻一般的纤维,就会得到充分的拉伸,最终一拧,就会形成一股绳。

那么,这些留有栓系绳索凹槽的小型陶器,又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出于美观,而制作的项链挂坠?而并非实用的生产工具吗?




 在先民所使用的陶器上往往会留下一些与他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图案和纹样,而在邻近河流的大地湾,史前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捕鱼获取食物,因此,在出土的多件陶器表面,多留有鱼纹,绳纹,以及网纹。这些带有凹槽的小陶器,极有可能是渔网上的网坠。撒网时如果没有网坠,渔网就会浮在水面,捕鱼更是无从谈起,与今天的渔网上的金属网坠一样,这些烧制而成的陶网坠,是先民使用渔网捕鱼时必不可少的配件。

 渔网:据说人们最早是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从而结网罟以教细渔。也就是编织出网,教导人们狩猎,捕渔的人正是伟大的伏羲,在人类的生产能力还很低下的时候,新工具的发明者,往往会被人们视为伟大的英雄。也许今天看似寻常的小工具,却在当时决定着一个部族的存亡,而伏羲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也许正是来自于大地湾先民的渔猎生活。


 在大地湾遗址前后发掘了上百处的墓葬,而在这一系列的史前墓葬中,发现了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彩陶陪葬品。在众多或者精美或是粗糙的彩陶中,有一类特殊陶器的形制,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它们小口细颈,有一对对称的双耳,而最为独特的地方便是它那无法直立的尖底,因此一般把它称为:“尖底瓶”。



 这种看似并不合理的设计,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难道这种不能平放,空间有限的尖底瓶只不过是一种陪葬的礼器?

 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远古时期,人们用于陪葬的一般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而并非后世彰显权力和威严的大型礼器。

 经过专家研究,这些尖底瓶很有可能是一种高效率的汲水工具,如果将耳上拴有绳索的尖底瓶,扔进水中,在空瓶进水之后,重心就会发生变化,保持瓶口不断进水,在瓶中水装满之后,瓶子便可以自动立在水面上。停止进水,这时候就可以将尖底瓶轻松地提起。




 除了为数众多,千姿百态的彩陶器之外,在大地湾的墓葬中,还隐藏着更多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文明线索。

 在大地湾遗址范围内的一座墓葬中,在墓主人遗骨的一旁发现了一块不属于人类的骨骸,无独有偶,人们在另一座墓葬中,再次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在墓主人的腹部,一块动物的下颌骨清晰可见。陪藏物品出现在墓主人遗骨的腹部,恰恰说明了在墓主人下葬时,这块动物的骨头是作为最重要的陪葬品,而被摆放在死者的胸前。经过专家鉴定,这些为墓主人所珍视的动物下颌骨都来自一种现代人司空见惯的家畜----猪。




 由于狩猎水平的提高,大地湾的先民,已经可以将多余的猎物饲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他们在无意之中,驯化了原本凶悍的野猪,经过数代的培养,这些野兽成为最原始的家畜。但是,虽然家畜可以给人们带来肉食,但饲养它们却要消耗更多的食物;对于生产能力有限的先民而言,可以说成本高昂,那么,又是什么支持着大地湾的先民驯养了这些家畜呢?

 在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一些已经炭化的植物种子颗粒,经过相关专家的鉴定,这些颗粒居然是黍,粟及油菜籽的残骸。黍:现代人一般称作糜子或黄米。

 而油菜籽,正是今天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的种子,这很有可能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种子。因为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还没有发现早于大地湾粮油作物的遗迹。




 原始人类由采集到农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到了这个人们开始保留种子的时候,应该说它原始的农业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从大地湾这些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中,所出土的粟,稷这样一些种子的发现,就证明大地湾早期距今8000年前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居民,或者说大地湾人早已经有种植农业。因此,他们也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了。

 毫无疑问,只有在人们开始农耕,得到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以后,才会有多余的粮食去饲养家畜,这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大地湾的先民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渔猎部落,而是定居在此,开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古老民族。

 造型独特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这件由细泥红陶制成的陶瓶,高31.81厘米,圆雕的器口,如同一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头部,她的左右和脑后披发,额前留有类似现代人的刘海。




   陶器整体的纹饰图案,非常复杂,却又有着独特的艺术美感,使得瓶口雕塑的人物形象,既像风华正茂的少女,又若衣着华丽的孕妇。有人认为少女,这说明,这个时候是一个女性为上的母系社会。

 还有人认为,这个瓶子的造型,是一个孕妇,它可能代表了那个时候的人,祈求多生些子女,生育崇拜的一种偶像。

 绳纹陶鼓: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人类在精神上便有了新的追求,乐器和音乐便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当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返回天水一带的羲皇故里,我们可以发现伏羲的传说绝非无边之谈。古籍中关于伏羲的传说和记载,与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有着惊人的联系,借助大地湾的证据,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走近神话,重现数千年前先民的生产、生活。



 目前史料记载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最早是源于秦人时期,在2700年前左右,在渭河流域设立专门的祠庙来祭拜人文始祖,后面历朝历代祭祀伏羲不断,到今天为止已经是祭祀文化深深地浓缩于我们老百姓的血液中,成为海内外华人非常向往的一个盛事。


      未完待续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敬请关注:


编审: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理事长:吴惠娇


编辑: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张旋



    2025年6月30日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