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

HUI ZHOU SHI HUI YANG QU NAN BAO D​ONG JIANG LIU YU GU TAO CI BO WU GUAN

瓷器发明地:岭南其中之一
来源: | 作者:nbbwgcom | 发布时间: 2025-03-05 | 369 次浏览 | 分享到:


 瓷器是越人发明的;瓷器发明地岭南其中之一。原始瓷器的发祥起源和夏王朝几乎是同步的,在这个阶段,它撑起了中国南部物质文化的半壁江山,和北方的物质文化遗产遥相呼应。是最经久不衰的物质文化,其它的铜器、玉器、陶器都没有瓷器延续的时间这么长,分布范围这么广。瓷器的发明改变了中国物质文化的发展史。”

 虽为原始瓷,但其对于世界历史也具有重要影响,这影响不仅仅囿于当时,乃至今日,乃至后世。正是从原始瓷发展起来的瓷器,成就了后来的海上陶瓷贸易;而当下“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依然是这种文明间的交流与促进、经济上的开放与共享。

 商至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奴隶社会,青铜器得到长足的发展,史称青铜时代。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仍在继续进步,这个时期,出现了火候很高的印纹硬陶、白陶和原始瓷器,为后来瓷器的创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横岭山墓地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再次证明东江是我国印纹硬陶出现较早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西周春秋时期是东江几何印纹陶的鼎盛时期,几何纹,夔纹(双F纹)是这一时期陶器上最为典型的花纹。纹饰整齐精细,多呈带状环绕器身。

 横岭山商周墓地的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推进广东地区考古学文化分期年代标尺的完善,而且对于廓清岭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以及阐明岭南地区与长江及黄河流域文化的联系、发展和融入中华古文化的具体历程,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博罗梅花墩窑址陶器原始瓷实物及标本(均为本馆藏品)

 梅花墩窑址原始青瓷标本,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上图:梅花墩窑址原始青瓷标本,



   上图:梅花墩遗址原始青瓷豆标本



   上图:梅花墩遗址原始青瓷标本


    上图:梅花墩窑址原始青瓷标本


一、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发明和使用

 几千年前,人们主要以生产陶器为主,陶器可以用来烧煮水和食物。釉色从何而来?据专家推测,窑炉最早用于烧制陶器,在窑炉温度最高的地方,陶意外发生了转化,成为了瓷,烧窑时以木材作为燃料,会产生大量的草木灰,草木灰随着火舌在窑炉中翻飞,落在器物表面呈现青色,可以说原始青瓷是意外的产物。而当时的意外产物瓷器过火会发生开裂,因此,在烧陶的过程中,出现的原始瓷器无法用于烧煮,当时出现的原始瓷,被当作了“残次品”,被大量销毁或是改制成具有切割功能的日常工具。随着后续的使用,人们发现了瓷器的稀有和使用价值,于是开始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将陶变成瓷的必然规律。现我国被评为“中国陶瓷之乡”的福建省永安县介福乡(苦寨坑遗址),出土的原始青瓷2016年10月经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是距今3800年到3400年的夏朝末期到商朝初期,是我国目前发现原始青瓷最早的地区。运用火的高温,古人将泥土化为陶器,掌握了窑变控温的秘密,陶被古人烧制成更为坚密的原始瓷。后来人们根据陶和瓷的特点,开始将最早的陶器分别进行使用功能上区分,将需过火的炊煮(烤)器为陶(如陶釜),再将表面光亮带釉的瓷制成端饮器(如原始瓷豆、盘之类)。

  下列实物照片均为本馆收藏原始青瓷:




   上图:原始青瓷豆


   上图:原始青瓷豆



  上图:战国印菱格纹原始青瓷罐,高27厘米,釉面保存较好,并存两块积釉斑,印纹清晰,除底有一老冲线外,整体保存完好。



二、东江先秦陶器与原始瓷器的使用

一、夹砂陶器是炊煮(烤)器。

二、泥质陶器中立体造型的琢器是盛贮器。

三、平面造型的圆器是端饮器。

四、某些留有精美的,或写意的,或特写化的纹饰的彩陶或刻划纹陶器,当与人们进行某种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较早阶段的生活用器只有炊煮的釜,贮藏的罐和盛装的豆。

1、陶罐:虽然罐的样式繁多,但大多为泥质或夹细砂者,可知它们是用于贮藏的。因此,从贮藏功能考察,所有的罐,首先可以分为圈足罐和凹底罐两大型。

然后再依据罐的口部大小,分为小口罐和大口罐。因为道理上:

(1)、口小,深腹的圈足罐,若贮藏小颗粒容易滚动的固态物体,既容易装进去也不难倒出来而又具有良好的密封防潮效果。

(2)、若较大快状的固态物体,存放在大口,浅腹的罐里较方便使用一些。

(3)、进而言之,东江流域先民,他们可以有几类食物是需要贮藏的:

(一)、是诸如晒干了的谷物和薯芋等淀粉类食物,这些食物往往要贮藏存一年,并且绝对不可受潮,因此应当利用口小,深腹的圈足罐来贮藏。

(二)、是偶然哪次狩猎或渔猎收获量很大,需要贮存诸如各种水生和陆生的动物干货,这类食物往往是较大块状,存放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可存放在大口,浅腹的圈足罐或凹底罐里。

(三)、是一些植物或动物的腌制品,这些可用大口,深腹的罐来腌制或贮藏。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文明和生产力不断的发展,先民们生活方式也将得到不断的改善,所以较晚时期样式繁多的陶罐的也将不断出现。

2、陶釜:一般作圆唇,卷(或折)缘、束颈,深(或圆鼓)腹,圜底,以火接触面积和容积较大,无棱无角,便于炊煮使用,

 按理,这种最为实用的器物,其样式应是比较简单的;但仅东江三角洲目前发现的就有钵形釜,束颈釜,直颈釜、粗砂宽沿釜,细砂宽沿釜,粗砂窄沿釜、盔形釜等七大类型。

3、鼎:可知用釜炊煮时难于加盖,由鼎内凹的沿面推测,炊煮时或有加盖,这就与釜“互补”了。鼎便于搬动,这应是人们家居生活方式或有变化所致。

4、陶尊:这是较早阶段没有见到的器物,较晚时期则比较流行,从东江三角洲遗址出土实物残件数量极少,这些陶尊的造型颇有中原夏商大口尊的风格,而那些领口高调,重心靠下者,给人予沉稳而富有强力的感觉,但以功能视之,这种陶器用于盛放酒水。

5、盛器圈足盘豆类

 此类器物在陶器早期就比较流行,后来逐渐改为烧造原始瓷质,其器型也相对较多,包括碗形豆,钵形豆、盒形豆、折沿豆、盏形豆和大敞口高把豆、圈足盘、簋形器等样式。

三、先秦时期岭南东江流域古陶瓷主要特征:

 从目前本人所了解到和能够接触到的资料,主要有银岗遗址、“梅花墩窑址标本”及“横岭山墓葬群出土文物”,结合本馆藏品谈谈几点看法:

 首先:是东江流域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原始青瓷的烧造技术:

 从银岗遗址、“梅花墩窑址标本”及“横岭山墓葬群出土文物”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根据陶和瓷的功能、特性分别制作器物,也就是将炊煮器和端饮器明确分开制作,即出现了大量的原始青瓷豆和龙窑。

 其次:西周至战国早期,这时期的陶器主要有如下五大特征:

1、器物口沿基本上是束颈宽折沿外撇。

2、器物均为圆鼓腹,重心下垂,即下大上小。

3、所有罐、瓮、釜均为圜底。

4、所有罐、瓮、釜器身外表均有拍印纹饰,并且均以二至三种纹饰组合,纹饰精美、拍印整齐规整,其中各种组合纹饰之间延水平向间隔均施五至七条细弦纹(从“梅花墩窑址标本”看更为明显)。

5、所有器物不论大小均有各式各样的“刻划符号”。

第三:战国时期至西汉早期,这时期的陶器主要有如下五大特征:

1、器物口沿春秋时期的束颈宽折沿外撇现象基本消失,开始出现短小直壁细矮束颈,口沿也变得短小圈唇、小圆唇微外撇或小盘口。

2、器物圆鼓腹重心上移、居中。

3、除需接触火的炊煮器仍保留圜底外,其余罐、瓮器物均开始出现平底。

4、器身外表拍印各种纹饰单一,组合纹饰逐渐消失,但单一纹饰仍精美整齐规整。

5、“刻划符号”逐渐消失。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敬请关注:


编审: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理事长:吴惠娇


编辑: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张旋



    2025年3月5日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