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

HUI ZHOU SHI HUI YANG QU NAN BAO D​ONG JIANG LIU YU GU TAO CI BO WU GUAN

如何研究和鉴定青铜器的真假及价值?
来源: | 作者:nbbwgcom | 发布时间: 2025-02-08 | 576 次浏览 | 分享到:

  先秦是一个属于青铜的时代,工匠们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从超过半吨重的后母戊鼎,到鬼斧神工的四羊方尊,一件件造型独特,精美至极的青铜器,饱含着生命的跃动和喷薄的活力。也代表了当时世界青铜冶炼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珍贵的青铜文物,却在民国时期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流向了海外各国,文物一旦流失海外,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其实,考古界对青铜时代的定位,大致依据就是青铜器的造型,制作的工艺,还有就是纹饰的图案的风格变化,我们比较春秋之前的青铜器,大都是一些抽象的纹饰,表现的就是饕餮纹,或者是蟠螭纹,有一种狞厉的美。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杜岭方鼎



   商代妇好鸮尊


  春秋时期青铜器堪称“最美的酒桌”



  西周卷体䕫纹蟠龙盖罍,有很强的立体感,造型纹饰十分精美。浅浮雕为主,局部细刻。



   战国曾侯乙尊盘,它是一件采用了镂空的设计,多层次精心雕琢而成的青铜器。至今尚无人能复制。

 青铜器---往往以古朴庄重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中,那些兴衰荣辱的过往,那些风起云涌的历史,都曾被雕刻在它们身上,它们则始终如高山般静默威严让人望而生畏。

    ----西周青铜周㗬壶

   去年纽约苏富比的秋拍中,有一件封面青铜重器---周㗬壶。

因为国内的“文物保护法”,规定拍卖限制不能交易青铜器。但是在国外,你是有机会去亲自近距离的上手这些重器的。




   在看青铜器上手时,是应该戴手套,这是拿青铜器的规矩,拿瓷器不用。因为青铜器会跟手产生化学反应,会造成影响。

 在众多收藏品中,什么东西能称之为国宝?国宝这两个字其实还挺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标准。一件东西透过它能够对文化、艺术史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这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周㗬壶就是一件不二之选。下面让我借从微信收藏圈中一位资深收藏大咖“温故”介绍此件重器说起,温老师讲的知识太到位了,让我重新认识了青铜器的美!

 一、     是它的来历故事。

 二、     是研究青铜器的一些学问。

 先讲大家爱听的故事,就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出版著录,那就是清乾隆十四年,由皇家翰林院大学士编的一套书,叫做“西清古鑑”专门用于记录乾隆皇帝宫廷中所收的一些金石器皿,历时6年,到乾隆二十年才完书,乾隆非常喜欢这本书,对书中之物也是如数家珍。所以,后来才有大家知道的“西清续鑑甲编”,“西清续鑑乙编”以及另外一套,一共是四套,这是乾隆时期最重要的关于青铜器的器载的四套书。




 这件周㗬壶,它其实是一对的,现在另一件壶身在台北故宫,而这件出现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的。它两个壶都是配有盖子的,如果我们根据“西清古鑑”和“西清续鑑甲编”里面的记录,因为铭文是可以对的上的,通过“西清古鑑”的铭文看,现在这个壶盖当时很有意思,不是现在它们在一起的原配。而是今天在台北故宫那只壶的原配。这个可能当时是阴差阳错的,就跟现在它俩在一起的错配了。所以两个壶盖现在就这样的,一只壶在台北故宫,而台北故宫的壶盖现在在拍卖会。另外一只壶盖现在下落不明。


 这就是关于这只壶的来历的故事。

 下面再讲一讲严肃的学术上的知识。就是通过这只周㗬壶上面的铭文,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文化与历史的启示,这非常重要。壶盖上共有铭文24字,叫做:“周㗬作日,已尊壶,其用享于宗,其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最后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就是最后这个小方框,是什么?它是一个家族的徽章。而这个徽章就透露出了这件东西本身它能够称之为国宝“题眼”。



   
 此件青铜壶从年代上断代,应该属于西周中期的,老一辈的马承源先生,就是上海博物馆写《中国青铜器研究》这本书的老先生,他根据各个地方的这种考古年限,根据资料来判定,这种的器型,这样的生产方法的一个壶,它的年份应该来到西周的中早期。这种中间四周两边的纹饰是非常像的。也就是说从考古学的这个断代上来说,这种东西应该属于西周中期,那它应该是周朝生产青铜器的最成熟时期。

 但是问题是,通过铭文以及历史上的这个记录,它的这个周㗬所属的这个周族,他跟那个周天子的周其实不一样,他们是商朝的贵族,这个周族是商朝的贵族。而这家人姓云,这个就是金石学、考据学里的东西。就是这个周族的云姓是商朝的一个贵族,但是青铜器本身是后来的周代的中期的一件东西,这件事说明以下非常重要,就是在从周早期到中期以来,还保有着重要的商朝遗留下来的贵族阶级,并且被允许用来生产制造自己家族的这种青铜器。而且还保留了一个商代有而周代没有的传统,那就是记录生产青铜器的日期,哪一天,以及最后最重要的家族章。这就表明在周代的当时的这种礼制下,其实他的对于前朝的商朝的贵族的这种心态,相对还是宽容和包容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此件青铜壶之所以能称之为国宝的意义所在吧。



    我们对商周时期的历史,现在除了甲骨文,那剩下的就是通过这种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去进行考读。当然包括史记里的一些相关记载,可是要知道,史记距离西周也已经过去大几百年的时间了。所以一手的资料对于我们研究那段中国的,华夏的祖先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他的故事的部分,当然铭文其实也是一种考据学。

 然后讲讲学术上的问题。

 从此件周㗬壶来看,纵向的这条线,非常有意义的信息,就是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分为失蜡法、范铸法这两种。

 在这件器上范铸法是非常的典型,因为它把这个整体的纹饰,画片要划分成几段,在它连接处的地方,还有那个范铸的接痕,就是它上面在生产出来,包括这个地方无纹饰的地方,可能会把原来接痕打磨掉,磨平。但是有纹饰的接口处,它就有意的留下来了接痕。包括另外一侧也是同样的,所有的四边的有纹饰的地方都有,就是它那个范铸那个地方,正好就是它的画片的相分隔的部位,所以它那个范铸法,这个铸造的这种工艺,在上面体现的特别清楚。而且这件东西它上面的这个纹饰很深,这也是生产工艺问题。




 再有就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就是青铜器上锈。

 研究锈,是研究青铜器美感的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此件青铜壶器表面满是红斑绿锈,这绿锈,绿的非常漂亮,然后上面壶的近口沿外部还有蓝锈。

 青铜器上的锈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化学问题,铜容易氧化,而铜的氧化最先来到的是它的二价:---也就是氧化铜,它被氧化了,最初呈现的颜色是红,它打底的这种红色的地方,叫氧化铜,又叫“锈根”。而从红的地方衍生出来的绿,是铜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稳定结构。也就是亚铜离子结构,所以它又从红变成了绿。所以叫“红斑绿锈”。这个绿色的铜就是氧化亚铜的呈色,这跟我们瓷器里面的烧豇豆红、烧郎窑红等等是完全一样的,它的氧化过程是先出红,然后最后在那个还原的过程中再出绿,所以其实研究青铜器也好,研究瓷器也罢。都是以一种相同的美感,它完全是金属离子的呈色。




 最好玩的就是这种蓝,青铜器上的蓝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个蓝是属于硫酸铜系的一种呈色,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土壤在偏南方的地区,硫的含量,也就是酸性会稍微的高一点,只有在这种情形下能成蓝。所以这个青铜器里面最常见的三种:红、绿、蓝就是这么来的。但是通常很少出现三种颜色在同一件器皿上的,但是这件器皿就做到了。此件壶上的蓝,蓝的好漂亮。




 还有包括壶的口沿内壁也有一些蓝,这种通过几千年氧化反应,这个人造物与天然的自然的这么一种结合,呈现出来的表面的颜色,实际上是非常美的。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青铜器?这也许是它能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唤醒我们对美字的一种认识吧!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敬请关注:


编审: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理事长:吴惠娇


编辑:惠州市惠阳区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张旋



    2025年2月8日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