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
民国:青花釉瓷与约场窑
一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不仅面对世纪交替,还面临社会制度更替,乃至坠入一蹴不振的乱局当中。当时的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衰弱国家,还需直面西方经济侵华的步步逼进,手工劳作生产效率与机器运作制造效能,已产生巨大成本和利益差距的事实和国财流失的灾难。在大量商品输华的“洋货垄断”背景下,中国惨淡的乡镇手工业和脆弱的民族工业,经受了巨大冲击,被迫停留于边綠死角。
广九铁路的建成,与沿海航运兴起,也改变了粤东交通格局,惠州经济版图重心偏移,带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即使是外销商品,也受限于变化因素制约,而丧失主导权。
民国年间是惠州制瓷业最为低迷时期,虽沿袭了清代古窑址的分布,即并无新窑开设,原有窑口产销量也因同行竞争与洋货冲击而大幅萎缩,已不复往日繁荣。
作为岭南尤其是粤东陶瓷生产、营销、流通重要区域,清代的惠州府虽不及潮州府瓷器生产实力和技术雄厚,但也占有相当份额,始入民国,这一状况大为改变。由于技术、原料、成本等客观因素以及战争、动乱、灾害等原因造成民不了生,惠州瓷业渐趋衰落。相比之下,惠州周边的潮州、梅州、佛山,作为广东瓷业重镇依然窑火兴旺。
据抗战前夕,陈士光作《惠阳县调查报告》“建设”部分讲述:“土碗厂十二窑,工人约百二十余人,出品总值约三万。”显然这份《调查》不够全面,若以安墩窑场和新墟窑场人员、产值等指标汇总,应该不止以上数据。即便如此,也看得出惠州瓷业今非昔比的困境。
《惠阳县志》“劳动工资”一节道:“民国初期到民国27年(1938),公职人按二等县标准,一律实行月薪制,以银元或与银元等值的纸币领取工资。民间工商业雇工,仍沿用清代习惯,由雇主供应工人伙食衣服、每月发零用钱约10元。建筑搬运、砖瓦窑厂等重体力工人多实行计件工资,平均工资达不到店员工人的工资水平。”可见惠州窑工的收入,处于垫低位置。
东江穷苦民众的生活仍是在贫困中挣扎。林慧文编辑《惠州民间歌谣》那首“掌牛仔”唱道:“掌牛仔,掌牛奴,餐餐食饭捧香炉;马鲛咸鱼你冇份,臭风咸菜一蒲芦。”注解云:“近郊亦有将盛菜的瓷碗一概称为蒲芦。”
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军相继占领了华北、华东、华中及东南沿海的中国领土,并切断了沿海港口向抗日战场输送国际援华物质的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暂时未被敌占的华南东江流域物质运输通道,在这国难危机关头,成为中国唯一可资获得外援的途径。
因战争造成的交通受阻和物资断供,等于失血过多而造成抵抗乏力。对于保持香港、沙鱼涌、澳头、淡水、惠州、龙川、韶关乃至大后方,中国华南这条唯一而脆弱的国际货运通道而言,即充满挑战也偶见机遇。目前虽未见到这一时期惠州陶瓷产业状况的史料,但从战后恢复生产情况推断,既使处于抗战时期,当惠州诸多窑场面临最困难的时局,生意蚀本吃尽苦头依能坚持生产,保存了最后的元气。
纵观民国期间惠州陶瓷生产,因战乱、灾害以及受限于惠州地缘变迁,经济滑坡、产业转移等原因,影响甚大。于宋代以来的历朝相比较,产销蒌缩大不如前,规模更是小得可怜,已乎可视为是“空窗期”。致使惠州瓷业大大落后于与人口密集、经济较强的粤中地区之广州、佛山,粤东地区的潮州、汕头等地。
吴仁敬、辛安潮著《中国陶瓷史》“第十三章 民国时代”谓:“广东之瓷,品质不甚佳,惟产额甚多,每年运往香港等处之瓷器,为数不少。石湾、通海、潮会各地均产瓷,系德国制法。制品有洋式盘、花瓶等类,色白,绘日本式之山水画。”据称当年惠阳县淡水镇相邻的约场还成立有“三和瓷业公司”、“协昌瓷厂”,以石膏模印、注浆成型、洋蓝彩绘等新工艺,招徕外埠洋商华商送样定制。
此外,《惠州市志》“陶瓷制品”也提到“新中国成立前,博罗县内有响水缸厂,杨村新前缸厂。以手工制坯,龙窑柴草煅烧,生产缸、盆、碗、钵、罐、瓦管等产品。境内其它地方陶瓷生产都是手工作坊式生产。”
在陶瓷营销方面,瑞成楼即后来的点翠陶瓷店也享誉东江。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介绍:瑞成楼,民国十七年(1928)改建水东街时建造,上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点翠陶瓷店”,这类建筑俗称“竹筒楼”。1996年,点翠陶瓷店被义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惠州文史资料》第三辑载,魏佐翰、张焕棠作《解放前的惠州商会》一文,列举出1947年惠州十三个行业公会,其中陶瓷类商品被划归“8、缸瓦山货公会,理事长张尉南。”
三
陶瓷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也属惠州近代陶瓷历史文化亮点。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贫苦百姓的重视和关切,以及在坚持敌后抗战斗争中,广大窑工饱满的民族情怀和坚定的革命觉悟。从此,在“东江红色文化”中,闪烁着一屡窑火的光焰。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东江地区蓬勃开展工运期间,就注意到包括制瓷匠人的生存状况。1932年4月28日《中共东江特委扩大会议决议案》之“六、职工运动”提及:“在苏区内的职工运动,一贯是忽视的。虽然在这半年,领导过挑夫工人斗争,石工、碗工也比较活跃,可是我们注意力量还是不够。”
惠阳县新墟即是约场窑所在地,也是活跃的东江纵队抗日游击斗争区域之一。1945年3月,中共广东省临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东江解放区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以东江纵队政治部名义,在约场瓷场附近的魁星楼召开由东江解放区各阶层、各党派人士参与的国事座谈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组织的第一个国事座谈会,它对贯彻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落实,协商“三、三制”联合政府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惠东县历史文化资源》“革命历史”章节介绍:“1948年3月,东江东南各地的革命武装汇集到安墩鹞子岭整编,成立了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12月27日,粤赣湘边区党委在安墩黄沙小学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作者曾于惠东县委党史部门编写的《粤赣湘边纵队在惠东》一书扉页中,看到一幅纵队成立旧照片。照片中黄沙小学校舍地基四周,依旧有明显的匣钵、瓷片等“窑渣”堆积物。
当惠州的解放事业在此刻被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时,惠州的陶瓷文化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待续末完)
2022-02-07
2022-02-14
2022-01-27
2022-02-21
2022-04-19
2020-05-28
2020-06-03
2020-05-28
2022-03-23
2020-06-22
热点资讯